报告一
报告题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要领
主讲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伟海教授
报告时间:11月11日下午2:50
报告地点:东院科技楼一楼报告厅
报告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含金量最高的科研项目之一,它以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的评审机制和较低的资助率确保了资助项目的质量。因此,它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获得项目的申请成功是申请者科研能力和学术地位的象征。
申请书质量对于申请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高质量的申请书来说,成功是必然,失败是偶然;反之,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那么,申请书的质量高低如何评价?申请书质量能否提高?如何提高?申请书撰写是否有窍门可循?
高质量的申请书以科学问题研究为主线,以创新性突出为基本特征,这是评委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由基础研究的本质和定位决定的。但仅仅做到这点还不行,光自己满意远远不够,让别人满意才是关键,而让别人满意的关键是读懂。只有读的懂,评委才愿意读,读后才记得住;只有读得懂,读后才会回味,申请书的精华才会令评委折服。读得懂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但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读得懂是书面语言交流的基本要求,是叩开基金资助大门的金钥匙。在这里,主动权完全在申请者自己手里,读得懂的核心是要有逻辑性,读得懂的关键是要深入浅出,读得懂的窍门是要时时刻刻为读者着想。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申请书?通俗的说就是两条:一要有货,二要倒得出。报告人结合自己多年成功申请的经验,提出了两个牢记、三个突出、四项主要内容、五项基本原则的申请书撰写体会,报告人将根据申请书的模板要求,就如何提高申请书的质量问题和听众分享申请书撰写的成功经验。
报告人简介:
陈伟海,1982年浙江大学获测试技术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机械学博士学位,199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校工作。曾在安徽光电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光电系、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工作多年。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博士生导师。
陈伟海教授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机器人的智能检测和智能运动控制、机器人视觉、仿生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冗余度机器人、可重构与自重构机器人、信号采集和信息处理、高精密运动机械设计与控制、柔性机构设计与控制、微驱动和微操作、纳米装备制造、嵌入式系统应用研究及开发、先进伺服和数控技术开发等。他领导的团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博士点基金等国家项目20余项,发表200余篇科研论文(SCI检索50余篇),获取发明专利近20项,指导了10余个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他担任IEEE会员、IFTOMM会员、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的制造自动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客座教授、INDIN2012国际会议优秀论文评选主席、ICIEA2012和ICIEA2015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副主席、ICIEA2011国际会议财务副主席、在多个国际会议担任组委会、Track Chair和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
报告二
报告题目:自适应夹持器及其在机器人柔性装配中的应用
主讲人: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科学家 陈文杰博士
报告时间:11月11日下午2:50
报告地点:东院科技楼一楼报告厅
报告摘要:
机器人柔性装配能有效适应产品的变化,已获得越来越多应用。其关键技术在于夹持器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目前,自适应夹持器及多指灵巧手的研发,是机器人产业和研究的热点。该讲座将介绍国际上自适应夹持器及柔性装配在研究及开发上的最新成果,并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分析和阐述自适应夹持器如何消除所抓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的不确定性,及如何在柔性装配中帮助实现人机互动。该讲座还将介绍及探讨夹持器及柔性装配在研发及应用上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对的挑战。
报告人简介:
陈文杰博士,现为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SIMTech)科学家和机器人操作实验室负责人。他1985年和198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9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机电一体化博士学位。目前,他正带领一个团队从事机器人柔性夹具和自适应抓手的研究。
陈博士有20多年的各种工业机械的设计和开发经验,尤其专长于应用柔性机构来解决机器人的装配和操作问题。他主持过十几项由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资助的机器人操作和装配项目,累积项目经费超过新币600万元。他提出了作用力解耦机构概念和设计方法,基于该思路已获得国家基金资助的几个旗舰项目。他还开发了许多用于工业界的创新设备,包括用于机床上下料的自定位夹持器,用于精密测量的双刻度大量程力传感器,及用于消除天线滑环的电缆防扭绞机构等。
陈博士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他在Springer出版了2专著/章节,在权威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了50多篇论文,以及在中国和新加坡拥有或申请了8项专利。陈博士指导过十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几个博士后。他是几家高科技公司和政府机构的顾问,以及相当数量的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也是几家国际顶尖机器人期刊评委和科技部973项目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