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熟知的杨十三是冀东著名爱国人士,是国家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然而他更是一位注重学生思想教育与生活作风的斋务课主任,一名将“勤朴耐劳”四字贯于一生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我校前身)教授。今天,工大故事为大家讲一讲斋务课主任杨十三教授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廉洁自律、勤朴耐劳的故事。
1929年4月,杨十三接受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院长、自己同窗的好友魏元光的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任教,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历时八年的教育生涯中,杨十三用爱国思想武装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开创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勤朴耐劳,分工合作,努力建设”的优良校风。杨十三初时在校任应用化学系讲师,讲授“造纸 原理与工艺”课,同时毛遂自荐兼任斋务课主任。
杨十三作为斋务课主任,在抓紧教学任务的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他首先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勤朴耐劳,分工合作”的生活作风。在穿着上,杨十三要求学生 在校期间一律只穿国产布料的校服,而禁穿洋服和华贵布料的服装;在生活作风上,不许吸烟、酗酒、嫖赌。他本人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穿的永远是布衣和家做的圆口布鞋,以至于以他这样的身份和这样的装束,竟意外地引来了一场误会。那是发生在1934年10月初,南开中学举办三十周年校庆之时,南开中学特派工作人员来工业学院邀请杨十三回校参加庆祝活动。该工作人员在工业学院一教学楼走廊里看到一位衣衫简朴的中年男子正手握长把笤帚清扫卫生,便以为是学校校役,遂客气地上前打听道:“请问,贵校杨十三杨主任在哪里办公?”中年停下手中的工作,抬起头微笑地反问:“您找他有什么事?”来人不愿对心目中这位校役多作解释,只是简单地回答:“公务!”没料到,中年男子却十分谦逊地说:“在下就是杨十三。”这一戏剧性的结果不禁使这名工作人员惊诧万分。不久,杨十三质朴、谦逊、平易近人的作风便在天津高校师生中广为传诵。
在工业学院就读的许多学生家境都较贫寒,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杨十三与几位同事一起,热心为学生们操办了一个简易食堂,以“自己动手,民主管理,账目公开,节约膳费”为宗旨,自称为“琼膳团”,在这个简易食堂入伙的学生多达百余人。简易食堂的开办,不仅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解决了生活困难,更大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一举措深受在校师生和广大家长的欢迎。杨十三作为留美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每月的薪水是240元大洋,且天津有他的妻子儿女,但杨十三在生活上从不向高标准看齐,而且常年在“琼膳团”与学生们共同就餐。然而就是这样每月三四元钱的伙食费,杨十三还认为是奢侈的标准。在一次去南京、上海等地实习参观的前夕,杨十三针对某些学生因害怕衣着寒酸而被轻视的错误思想发表讲话说:“你们去南京、上海等地参观,是本院学生参观空前最远的一次,是本校校旗到宁、沪的第一次。望诸同学各自遵守纪律,保全校名誉。……有人说,我们的衣服太不讲究了,到了南京、上海,一定被人小看。你们要知道,南京与上海的穷人也是占大多数的。你们与大多数一色,还怕他们少数的‘鄙视’吗!我敢断定,研究社会经济的学者们,穿不起华贵衣服的穷学生们,一定会诚心诚意欢迎你们的!”
杨十三为人坦诚,性情率直自然,与学生相处从不摆架子,关系密切,很多高年级学生都把他看做是最为知心的朋友,亲切地称他为“十三哥”。然而,杨十三作为斋务课主任,教育学生却是宽中有严,对于违反校纪屡教不改者,一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就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杨十三也是对事不对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杨十三曾对同事说:“现社会有几句口头禅,叫做‘没关系’、‘通融通融’、‘面子事’,这三种流行病实在可怕,眼看中国就要亡在这种病上了。我们要同心协力,用十二分力气去矫正这种严重错误。我们的口号是‘有关系’、‘不通融’、‘没面子’!”。因此,杨十三的侄子杨效贤在实习期间因请假超时而使该门课程成绩不及格时,杨十三丝毫不为亲情所动,更将前来说情的好心同事一一拒之门外,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规定,让杨效贤重修该门课程,直至期满成绩合格才于次年得以毕业。
杨十三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廉政文化所大力提倡的。在1929年至1937年共计8年的从教工作中,杨十三不仅以自己的爱国热情教育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了廉洁自律、勤朴耐劳的表率,他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克己奉公的责任担当使他在复杂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步伐坚定地前行不辍。
杨十三